飞镖常识

飞镖道路--读《传习录》后感

2016-12-30

  
 
 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,睹明星而悟道,“奇哉,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”
 
  六祖慧能大师,经由五祖讲解《金刚经》,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处,言下大悟,“一切万法,不离自性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”
 
  阳明先生于龙场悟道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”
 
  佛家以为,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阳明先生说,“满街都是圣人”,那是否我们每一位镖友其实都是飞镖大师呢?只是因为妄想执著,只知向外去求,求镖、求配件、求站姿、求手型,单单忘记了向内探求,“抛弃自家无尽藏,沿门托钵效贫儿”,岂不可叹!
 
  每一位镖友都想把飞镖打好,可飞镖对每一位镖友的意义又如何呢?恐怕不尽相同。是一场比赛的胜负?抑或是冠军奖杯?还是高额的奖金?这些都很重要,但却不是飞镖的本原,不是飞镖之道!!!
 
  飞镖,于我而言,是一种信仰,是一种修行。试问,如果没有虔诚的信仰,谁会日复一日,拿着三支镖,使劲地往一破盘上扔?如果不是修行,谁会不厌其烦地改动作,纠正不良习惯,努力思考,有所得马上实验,发现不对马上推翻。所谓修行啊,不就是“修正自己的行为”吗?君不见,藏区路上,那些匍匐前行,长途礼佛的信徒,镖友们,那何尝不是飞镖路上的我们。
 
  修行的路上,有得必有失;飞镖的旅途,也是有乐有苦。有突如其来的状态爆棚,就有毫无征兆的手感全无。这让我们不断地思考,到底怎样才能打好?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是动作,是感觉?为什么大师们打的如此轻松、写意,又稳又准?我们苦苦思索,又若有所得。
 
  于我而言,飞镖之旅有三站,第一站叫: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也可以称之为感性认识阶段。也就是初学飞镖的我们,没有任何杂念,快乐地投掷。这个阶段会持续到无法再进步。此时我们已不满足于感性认识了,我们开始思考了。镖友一思考,大师就发笑。我们到了第二站: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也叫理性认识阶段。这个阶段,我们会不断地变,直到变无可变。不断地实验,不断地推翻。这个阶段的特点是,逐渐地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;打的准是为什么,打的不准又是为了什么?这个阶段也是最痛苦的,因为要不断地推倒重来。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,还远远不够,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,片刻也不敢忘,吾日三省吾身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而第三站,似远似近,就在那里,却始终无法到达,那美丽的彼岸。“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”,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,再回到感性认识。仿佛一个浪子,历尽沧桑,又回到故乡,虽然又回到了起点,但和当初那个懵懂少年,一样,又不一样。这时,已不需要记住任何东西,已如呼吸一样自然,饥来吃饭倦来眠,道法自然。倚天屠龙记里,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,问的不是,你记住了吗,而是,你忘了吗?忘了多少?都忘了?好了,你练成了。世间万法,皆有两面。你以为你记住了,恰恰是你生怕忘记了;你忘记了,才是真正的记住。有就是无,无就是有,南海十三郎可以从一张白纸看出雪山白凤凰,天才?疯子?
 
  近日读王阳明《传习录》有感于飞镖,有点走火入魔,不知所云,望祈读者诸君见谅。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,
 
  来自:车友会